手机购彩

北京民眾眼科醫院
成為百姓信賴的眼科醫院

咨詢熱線:

當前位置: 北京民眾眼科醫院>品牌華廈 > 醫院動態 > 正文

時代面孔|楊付合:妙手回春,換來雙眸清炯炯

作者:時代面孔 2022-12-09
【導讀】 【人物小傳】楊付合,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主任醫師,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6年,眼表角膜病專家學科帶頭人、北京民眾眼科醫院...

【人物小傳】

楊付合,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主任醫師,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6年,眼表角膜病專家學科帶頭人、北京民眾眼科醫院業務院長、中國非公醫療眼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非公醫療眼科專業委員會委員角膜分會委員、北京市朝陽區醫學會第十屆理事會理事。先后榮獲中國殘疾人康復工作二等獎一項,獲市級科研成果獎3項,曾榮獲“衛生系統服務明星”“知識分子拔尖人才”等稱號。

bd3f-7d1d2bf59c3fc3599ebcb536d35d656f

楊付合

他,46年如一日扎根眼科,堅守初心,做好健康“守門人”;他,輾轉三地大醫精誠,用行動詮釋醫者仁心;他,始終把病人當家人,把最美的愛奉獻給了人民……

他就是北京民眾眼科醫院業務院長楊付合,關愛眼睛、呵護生命,是他不變的承諾。

楊付合師從眼科泰斗范雪定教授、知名角膜病專家王鳴琴教授,在醫治眼表角膜病患方面有獨到之處。

雖然已經到了古稀之年,在學習室、病房、手術室,依舊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這種“三點一線”的狀態已經融入到了他的生活中。采訪時,楊大夫笑著說:“別看我70歲了,但是眼不花、手不抖,還繼續給患者做手術。”。

堅守初心:從“赤腳醫生”到眼科專家的蝶變之路

楊付合是文革后第一批培養的眼科醫生,親歷見證了中國眼科醫學事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從強到精的發展過程。

“在進入專業醫科學校學習眼科專業之前,我當過一年多的‘赤腳醫生’。” 楊付合回憶說。他曾背著藥箱和同行一起走街串村。

直到被推介選拔進入第一批醫學院校,在畢業之后的1975年至1979年,他先后參加山西省第一批眼科專修班及山西省醫科大第二附院眼科進行系統的基礎理論學習及臨床實踐,同時也打下了治療角膜病專業基礎。

“本來有調到上級醫院的機會,由于當時醫院缺少眼科人才,就把我硬留下來。”1978年,上級下通知讓楊付合到山西省新組建的眼科醫院工作,由于當時長治縣的眼科人員只有他一個。后來,他作為重點人才保留對象,留到了太行老區長治縣醫院。

8f54-1956ab6457efb1f50580c97eef485af5

楊付合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這一留,就留了15年。這15年間,楊付合足跡遍布長治縣的山山水水219自然村。普查普治,廣泛開展白內障復明手術。

1986年,在山西省防盲指導組及范雪定教授指導下,長治縣因為他的突出貢獻,成為全國十大防盲先進縣之一。他個人還榮獲了“中國殘疾人康復工作二等獎”, 山西省“百名服務明星”、“知識分子拔尖人才”榮譽。同時,被任命為長治縣政協委員。

緊張繁忙工作之余,參加了全國多次組織的角膜病專業培訓,在時任長治縣業務院長尹彤芳支持下,建立了動物飼養室,購買了動物實驗臺,楊付合親自飼養兔子,進行角膜移植的基本功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從而在縣級醫院成功地進行了板層角膜移植手術,并撰寫了首篇眼科醫學論文及有關角膜移植的病例報告刊登在國家級刊物上。曾多次出席全國眼科論壇大會并進行學術交流。

1990年,楊付合調往運城離開長治。“這是我從醫路上,最為難忘的事情。”那天,長治的主路兩側擠滿了送行的人。甚至有人把自己家的小米塞進他手中、把煮熟的雞蛋揣進他口袋里。

“那一刻,我深知自己肩上職責有多重,也在送行人群的熱淚中讀懂了‘醫患情深’的真諦。”楊付合至今還保留長治縣已故老院長當時給他的來信,“你是黨的好黨員,醫院的好員工,人民的好醫生,我的好鄰居!”

“我老家是運城的,當時運城市眼科醫院韓文斌院長大年三十親自開車把我接到運城過年,可以說我是被‘搶回來’的。” 楊付合這樣說。到運城市眼科醫院,一干又是21年。

“這是我實現夢想的地方。”他在這里系統地經歷了白內障手術,近視眼手術的進程。也是在這里,他首開了第一例穿透性角膜移植,第一例人工晶體植入,第一例近視眼放射性角膜切開手術。

7476-927b062b174361574ee652c6b799770b

楊付合

隨著醫術的提高,他堅持繼續專業的提高和學習,先后寫出20余篇醫學論文,50多篇眼科科普文章。

這些年來,楊付合對眼表角膜病深入研究與創新,在國內較早開展穿透性角膜移植術、板層角膜移植術、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羊膜移植術,圓錐角膜膠原交聯術及準分子激光診療等工作。

長長的路,慢慢的走,一步一個腳印。2012年,退休后的楊付合被聘請為北京民眾眼科醫院業務院長。

“這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盡了一名眼科醫生的職責。” 楊付合介紹說。同時,這些年他也一直堅持一個從醫信條:以誠相待,反位思考,德醫雙馨,您的眼就是我的眼!

精益求精:用精湛高超的醫術,為患者帶來光明

“楊院長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呀,一定要替我謝謝他。”一位來自內蒙古的60多歲患者,在醫院走廊里看見身穿“白大褂”的醫生,便顫抖地說出這番話。這一幕,讓楊付合淚流滿面。

這位患者雙眼失明長達二十多年之久。從失明的那一刻起,他的家人從未放棄過治療,跑遍了國內的各大眼科醫院,甚至連民間的“偏方”也試了一個遍。但,眼睛還是看不見東西,老人多次產生了輕生的想法。

經人介紹,患者家屬帶著老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了楊付合,懇請他為老人進行角膜移植術。

經過先后兩次手術,老人兩只眼的視力分別達到0.3和0.4。“原來我孫子長這樣啊,真俊!”重見光明的老人,拉著他孫子的手,笑得合不攏嘴。

楊付合說:“為患者帶來光明,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我從醫的義務。”

85d2-b5768a402e9d728752e2078f599add5e

楊付合

有一次,已經連續做了四臺角膜手術的楊付合已是晚上十點多,他拖著疲憊的身體正準備下班,突然,急促的敲門聲,打破了夜的寧靜。

這名患者是從山西轉診到北京的。當時鋼釘濺入他的眼內已經三十幾個小時。楊付合放下手中的文件袋,小跑著趕到診室。經過檢查后,鋼釘長度約2CM,成“U’型,從睫狀體部進入到眼內,從角膜穿出,傷口大量膿性分泌物流出。

情急之下,楊付合迅速召集有關科室醫生,緊急制定“眼中取釘”的手術方案。3個多小時的緊急處置,成功將釘子取出,對眼睛未造成破壞性影響,成功保住了患者的眼球。

“這樣急診病例,接診過很多。所以,我一直告訴我們醫護人員,要放慢下班的腳步,要把手機鈴聲的音量調到最大,24小時保持開機狀態。”楊付合是這樣說,也是帶頭這樣做的。

8019-209911b8cde9651c7685467e15e69c84

楊付合

還有一次,一個寒冬的深夜,急促的電話鈴聲吵醒了正在熟睡中的楊付合。他緩過神了,立馬接起了電話。

從電話中了解到,這是由一家老小9人連夜坐飛機帶來的一名百天大的嬰兒,右眼水腫已經看不到東西,一直在哭。得知這一情況,楊付合一邊穿衣服迅速趕往醫院,一邊囑咐值班醫生要安撫好病人及其家屬。

經診斷,患兒為右眼角膜上皮大面積剝落引起的角膜高度水腫。楊付合為其設計了一套科學的治療方案,不到一周的時間,孩子的病情由好轉到康復。

“沒想到治療費用加上住院費僅僅1400多元,沒想到這里的醫生這么平易近人,沒想到孩子的眼睛康復得這么快……”患者流著眼淚一連說了幾個“沒想到”。

為了給孩子治病,患者家屬舉全家之力湊了6萬塊錢來北京求醫。嬰兒痊愈后,患者家屬又是請他吃飯,又是多次給他送紅包,都被他婉言謝絕。

“看一個病人,交一個朋友;做一臺手術,出一臺精品。”這是他一直堅守的理念。

上述的例子,在楊付合從事眼科醫生的46年里不勝枚舉,他說:“幫患者墊付手術費也是常有的事,誰都有難的時候,幫助他人本身也是一種幸福。”

醫者仁心:把患者當家人,把關愛記心間

“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要德醫雙馨”這兩句話,是楊付合對醫護人員說得最多的。

擔任北京民眾眼科醫院業務院長以來,楊付合除了從事正常的眼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和手術任務外,還經常抽空走進社區開展義診講座和義務就診。

醫院的內部建設,他也同樣重視。“和諧美好的醫患關系從我做起,這是我一直主張的課題。”結合自身多年的眼科工作經驗,楊付合總結出很多有效的經驗。

“問一聲‘您好’,說一聲‘請’,叫一聲‘大叔’,為病人檢查時,撕掉檢查儀器就診托紙,避免強光源的刺激,注意手的溫度,必要時指點相應科室的位置等細節甚為重要。”

楊付合認為,患者大老遠的來到醫院就診,“倒一杯水,多關心幾句,在暖心中,達到交心的效果。”一定要重視醫護素質的展示與首診的重要性,展現出人文的關懷與醫院的熱情。

“把患者當家人,把關愛記心上。”楊付合理解,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每名醫護人員的“天職”。

408c-b4848e4f478f2dc25200dabc24406fe3

楊付合

配合治療,是建立在醫患雙方信任的基礎。他經常提醒醫護人員,“對首診患者要做到三個細:細心認真的聽(病史,就診的過程)、詳細閱(閱手邊現有的及本次檢查的資料)、仔細查(檢查一定不能過于著急),贏得信賴后,才能配合治療。”

采訪中,楊付合給我們分享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年冬天,有一天到了中午下班的時間,除了必要的值班人員,其他人員都吃飯休息去了。這時,一名雙目失明的老人在孫子的陪護下來到醫院就醫,得知下班后,老人坐在醫院的長椅上,從口袋里掏出涼饃,接了一杯熱水,等醫生上班。

看到這一幕時,他心里一直思考一件事:如果醫生晚下班一會,是不是這個患者就不會吃涼饅頭。

下午上班后,老人做完檢查,天已經漸漸地黑了,老人和他孫子也沒趕上回家的最后一班大巴車。

見此情景,楊付合自掏腰包,安排他們二人住宿。

“放慢下班的腳步,可能就不會導致患者趕不上車,回不去吃涼饅頭的現象。”從那以后,每次要下班的時候,楊付合都晚一點走,放慢了腳步,簡單環視一下有無特殊情況存在,“這是我多年保持的一個習慣。”

愛學習、善鉆研專業一直是楊付合從醫后堅持的習慣。當問到一生中最高興的事是什么,楊付合回答兩件事:一是當看到親自手術重見光明患者那一刻,二是當看到自己的學術論文發表時。2013年,他撰寫的“羊膜移植在特應性角膜炎的應用”論文被刊登在美國SCL收錄的EYE雜志上。

黨在心中,路在腳下。在以醫院黨支部為核心的全面正確領導下,在業務院長楊付合以身作則辛勤付出之下,北京民眾眼科醫院先后榮獲“北京市醫保定點醫院、全國誠信民營醫院、朝陽區殘聯白內障防盲治盲定點醫院、全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治中心、醫療質量信得過的醫院、扶貧助殘愛心單位等榮譽。

“我熱愛眼科醫生這個稱謂,我熱愛我從事的職業。能給更多人帶來光明、祛除病痛,是我最高興的事情。”雖然早就過了退休年齡,楊付合初心不變,用他溫暖的手,打開明亮的窗。

轉載自《時代面孔》

返回

網站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就醫請遵照醫生的診斷(病情因人而異)

醫院投訴電話:010-62991616

?2018 - 北京民眾眼科醫院 版權所有

(京)醫廣【2023】第01-28-0125號

手机购彩(中国)搜狗百科 手机购彩(中国)维基百科 手机购彩(中国)企业百科 手机购彩(中国)360百科 手机购彩(中国)百度百科 手机购彩(中国)企业百科 手机购彩(中国)网易百科 手机购彩(中国)快懂百科 手机购彩(中国)全球百科 购彩在线(中国)搜狐百科